� �阳光纸业(02002.HK)脱胎换骨的技术革命
工业互联网经济时代呼啸而至,对于企业来讲,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修课”。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人与机器、机器实体与数字虚体全面连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所有企业都绕不开工业互联网,但实体企业真正以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的却不多。对于数字化深度不同的企业,数字化所释放的发展活力也不同。阳光纸业(2002.HK)作为传统造纸企业,近年来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技术变革,成为造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其数字化转型成果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纳入教案、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鼎革奖”,并荣获了全国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第四届5G“绽放杯”二等奖,这一个个荣誉,彰显着阳光纸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阳光纸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单靠规模扩张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创新不单单是进行产品创新,还要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指的是从传统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在管理方法升级、管理手段改进、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实现突破。而做到这些,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2006年,阳光纸业就以高起点成立了ERP小组,与世界500强企业SAP战略合作,于2008年正式上线ERP项目,成为中国造纸行业首家全面使用SAP ERP系统的造纸企业,完成了阳光纸业基础管理体系的搭建。
ERP系统上线后,阳光纸业没有止步不前,在推进过程中不管从前期筹备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层、中层和底层也需要思想统一。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先后引进北大纵横及弘毅咨询对公司的组织、流程、ERP、供应链等进行全面梳理,奠定了全面实现信息化的基础。通过IT带动企业管理提升、管理咨询带动系统升级,从而实现了财务一体化、流程线上化、系统平台化、管理数字化和数据共享化。
搭建起智能化管理平台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企业上下游各环节的业务协同对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2013年,阳光纸业成品库存居高不下,而客户需求的SKU却常常缺货,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库存迫在眉睫。阳光纸业率先在造纸行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升,当年成品库存周转次数由5次提升至13次,远远高于同行业7.1次的平均水平;订单交付周期由168小时减少至70小时,为国内同行业平均142小时的50%以下;客户满意度由80%提升至98%。
伴随着公司供应链管理咨询的推进,解决企业内部物流成本高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个成品仓库仅叉车司机就有近百人,而保管员的数量比叉车司机还多。为降低内部物流和人员成本,通过实施EWM项目,以智能化取代人工操作,使成品库减员160人,比此前减少73%,年降费用1300万元;成品搬倒从每月8000吨降至2000吨,每年降低内部物流成本230万元。
针对采购品类和采购金额的快速增加,阳光纸业战略性地对采购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了供应商关系管理SRM项目。项目实施的当年,降低采购费用3000万元。与原来上线前的效率相比,整个仓储、采购、财务等减少30%的工作量。为提升原料进入过程的效率,公司新上无人值守智能称重系统,简化了计量流程,减少了厂内滞留车辆数量,精简人员60名,年节费用500万元。
为大幅提升生产管理水平,2021年,阳光纸业搭建了智能制造基础平台,通过实施MES智能制造项目,实现了生产执行过程全方位管理覆盖,对工艺、设备、能源异常提前预警,稳定了生产。通过实施车间、成本、质量、计划、安环等模块的数字化管理,年可减少工时7.2万个,年减少纸张打印56万张,节约费用360万元。同步实施5G项目,通过5G+大规模设备数据采集,减少维护人员35名,检测效率提升70%,年节费用350万元。
深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面对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的大环境,阳光纸业以 “统一、整合、共享、先进、智能”原则,建立一个“架构一体、应用协同、安全可靠、规范标准、管理统一、资源集中”的数字化平台,支撑集团管理与产业升级。
阳光纸业数字化整体部署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1+2+2+N”架构,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造纸和包装两个业务版块,运营管理中心和操作控制中心两层中心,智能商务、财务共享、供应链交付协同、数据中心、5G数采与智能控制、网络与通信等N个智慧模式。
基于现有信息化建设情况,公司工业互联网围绕“交互”和“智能”两个维度展开。“交互”包含两个方面,人和机器的深入交互,基于机器的算法和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合适的人和机器分享数据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借助深度感知、互联网平台、数据驱动、联合指挥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未来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互联网从组织架构、人才结构、业务形态等领域全面变革,实现交互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组织分散化、网络生态化。
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工业互联网升级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手段,阳光纸业正聚焦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级地开展数据采集、传输、存算、管理及应用,以工业大数据驱动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打造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新引擎。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