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京记者 宋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1月21日联合发布的《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3)――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出,核能是减排效应较大的能源之一。与燃煤发电相比,2022年我国核电机组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812.4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67万吨、二氧化硫100.41万吨、氮氧化物87.41万吨。
蓝皮书指出,核电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可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基荷电源,是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能源品种,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大规模上网,电力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电网实时功率平衡的难度进一步增大。随着能源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化转型加快以及煤电的逐步退出,核电作为“零碳”能源体系的基荷电源,其支撑电网消纳高比例新能源的作用愈发凸显,核电与风光等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近年来,我国核电发电量持续增长,为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推动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核电是对环境影响极小的清洁能源,核电机组正常运行期间不排放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颗粒物(PM)等大气污染物,流出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对周围居民的辐射照射一般都远低于当地的自然本底水平。一座百万千瓦电功率的核电厂和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万吨。
同时,核能综合利用有助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施,对改善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核能发电外,核能综合利用的内涵广泛,应用场景多样,可用于区域供暖、工业供热(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领域,且具有持续性强、供能形式多样等特殊优势。2022年12月,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为多家工业用热企业提供能源替代,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这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已分别依托海阳核电厂、秦山核电厂建设并投运了核能供暖项目,其中,秦山核电厂完成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暖示范工程(一期),供暖面积46万平方米,为浙江海盐县近4000户居民供暖;海阳核电厂供暖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为山东海阳市20万居民供暖,助力海阳城区成为国内首个全部实现核能供暖的城市。
审读:乔会青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