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大宗商品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在平衡供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战略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更是构建国内循环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年4月发表的《主要机构2023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展望综述》中提到:中国经济2023年先行指标已经转好,经济复苏不断推动大宗商品需求逐渐回暖,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行业,大宗商品行业税务风险相对较高。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提出,着力建设以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在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地方招商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宗商品产业企业也需要更多新的思考。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实地调研了驰宏实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云象实业有限公司、东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豫光金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宗商品企业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同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从行业特性、企业自身经营与营商环境三个角度梳理了大宗商品行业面临的一些实际经营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数字与专业服务能力赋能、政企服务带动企业成长、打造大宗商品行业生态圈三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更好支持大宗商品行业发展。
大宗商品贸易面临的税务风险有哪些
首先,由于行业特性,大宗商品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交易数量大、交易金额大、交易频率高等特点,使得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更容易触发发票异常相关涉税风险。比如,企业短期内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量过大或过于频繁,同时由于存在进销项时间差,可能会因大额开具发票且有销无进而引发虚开风险;再如,大宗商品交易业务模式中存在货权转移的相关风险,由于大宗商品贸易商在同种货物之间有存货调换、追求利润等需求,这种经营行为需要贸易商之间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有被认定为“对开”或“环开”增值税发票的税务风险。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异常增值税扣税凭证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8号)规定,税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后,如果怀疑这种行为涉嫌“对开”或“环开”就可以认定开具发票为异常凭证。一旦上游开具发票被认定异常凭证,下游企业即面临进项转出,先补税再核实,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甚至会有法律风险。
其次,从大宗商品企业自身出发,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的税务工作人员,尤其是中小型大宗商品企业的财税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为落后,无法适应智能化财税工作的需要。并且,企业内部税务经办人员对税收政策掌握不足,对一些涉税事项的处理专业度不够,遇到问题时,没有咨询税务部门的意识,从而出现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层税收风险意识薄弱。管理者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管理,没有从公司战略层面考虑税务风险控制,不但缺乏对税务风险管控的认知,而且缺少对税收风险管理建设的投入。很多企业现有的流程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环节在税收大数据的时代暴露出其不能提前有效监测税务风险、风险出现时不能及时处理等缺陷。
最后,从当地营商环境角度看,部分地区对大宗商品行业的理解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有些地区对大宗商品行业内企业申领发票的额度还沿用相对“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此外,随着我国期货市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企业开始结合期货端做套期保值业务,或者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合作进行场外期权业务,但笔者发现,实践中部分地区对这类业务还不具备专业的理解力,往往会造成企业较高的沟通成本。当地金融机构也会变相限制授信额度、贴现业务等。
大宗商品行业如何做好政企服务工作
数字赋能,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随着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涵盖现货、远期、期货、期权等比较完备的大宗商品市场金融体系。这对地方政府部门如何更好服务大宗商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一方面,政企服务的相关人员在心态和知识储备上要“拥抱商品衍生品”,充分了解大宗商品行业的业务模式,积极学习与大宗商品相关的期货风险管理行业相关知识,提升该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拥抱新科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化技术蓬勃发展已逐步渗透到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行业。这一点上,税务部门已经在此领域先行先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抓取的信息从不同渠道整合起来,对纳税人的历史申报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税收情况。通过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和逻辑链条,锁定风险越来越快,识别的风险范围也越来越广。上海税务更是积极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的战略目标,在税务总局金税四期、电子税务局建设总体框架下,践行“以数治税”,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税收治理各领域的深度运用,构建了系统的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税收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发票申领、开具、抵扣、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实时监控,精准识别、预警监控税收风险。
地方其他政企服务部门可以借鉴“税务大数据”和目前金融系统内各银行机构针对资管业务的准入打分模式,对区域内的存量与拟新引进的大宗商品企业进行全维测评,把其从传统贸易类企业的分类中区分独立出来并进行专业化的税务分层管理,政策上分类支持。
地方政府也可在大宗商品行业的供应链环节促进数字经济与供应链管理的全面融合。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化能力为核心的线上方案设计与线下一体化服务能力相结合,链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链接大宗商品资金链上的不同环节、链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将数字经济与大宗商品行业中各类场景有效结合。例如,物流设施数字化改造、安全仓库系统构建、货运资源平台整合等。不断催生更高效的服务模式,最终帮助行业在物流配送效率、环节成本优化、资金融通便捷、库存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升优化。
主动靠前,通过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地方政企服务主体应把服务作为第一生产力,靠前服务,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企业:
第一,通过定期的讲座分享、给企业负责人一对一专业指导等形式,帮助企业负责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税收风险评估、税收风险控制活动等要素,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纳入企业整体内部管理体系中,规范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计算和缴纳等税务相关流程,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查的全过程管理,最终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
第二,完善区域内税务人才的培养体系。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对大宗商品行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可以就大宗商品行业针对性开展税务培训活动、举办线上课程、公众号定期分享优秀企业的案例成果等形式,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税务知识、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帮助他们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鼓励企业财务人员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税收制度的变动和先进的涉税理念,在遇到不确定的涉税事项时,及时向税务部门咨询,更好地助力大宗商品企业开展工作。
第三,在税务总局金税四期总体框架下,地方税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主动了解重点企业的业务发展状况,通过对企业一定周期内的发票抵扣、开具情况,构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当一些经营状况突然出现较大变动的时候,税务部门可以提前识别,做好预案,及时为企业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
有的放矢,打造大宗商品行业生态体系
地方政府可以逐步打造由地方招商部门与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三大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平台。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可以牵头通过论坛、协会、一对一交流会等形式,让多元化的主体充分对接,满足行业中实体企业的商品流转、风险管理、金融服务与政策支持四大需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将目光延伸至近几年高速发展的期货风险管理行业。一方面,针对这个细分行业制定特定的行业支持政策。按照2023年7月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备案信息的公示》,我国的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往往具备实缴资本大、金融属性强、人员专业度高等特点。一个优质的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上大量现货企业、制造业企业落户当地。另一方面,地方政企服务部门可以借助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专业的行业知识与风险管理方法,组团服务,将服务内容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供应链与产业链。
生态体系的打造也离不开区域内金融产业与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地方政企服务主体可以积极帮助大宗商品企业对接金融产业中各大银行总分行、期货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专业优势,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解决方案。另外,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对项目可行性、发展可持续性等提出专业意见,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当好招商引资“服务员”。结合不同项目特点,制定“一对一”金融服务方案,“以贷促招”“以投促招”,助推项目落地见效。整个生态圈既能发挥其多层次的功能,又浑然一体,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大宗商品行业,一方面,已基本构筑自身特色竞争优势,头部企业更是逐步完成“综合服务”与“产业链服务”的功能转型。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重点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增大,利润率水平不断提高。
税务大数据等数字科技领域的应用,既帮助整个行业加强了“风险管理”,又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大宗商品企业。地方政企服务部门可以用穿透思维,以重点大宗商品实体企业为原点,帮助大宗商品行业内的产业客户实现价值链条长度的拓展以及业务场景的延伸。(作者单位:上海真如地区投资促进中心)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