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鲁藏布江扎囊段之畔,曾经繁忙的桑耶渡口,现在有些寂寥。
渡口不远处,就是67岁的索朗扎西的家,一座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松卡社区的藏式小院。他曾是一名摆渡人,记者见到他时,他身穿深色藏袍、头戴宽边毡帽,正在离家不远处悠闲地放羊。
索朗扎西说,父亲就是村里的摆渡人,自己也是在皮筏上长大的。20世纪80年代,当地还没有公路连通两岸,人们只能从渡口坐船横渡雅鲁藏布江。
索朗扎西展示自己的船舶检验证书(2月23日摄)。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他接过了父亲的工作。1985年,索朗扎西拥有了自己的渡船――一艘带发动机的木船。“渡江的乘客来往不断,有的是去桑耶寺祈福,有的是到附近县城采购生活用品。”索朗扎西说,村里有人生病需要送往大医院时,他会免费送至对岸。
雅鲁藏布江扎囊段岸宽水浅,形成辫状水系,江面有许多沙洲。
这对摆渡人的技术和勇气是个考验。木船启动,发动机轰鸣,索朗扎西会全神贯注,根据风向和水速调整渡船的前进方向。遇到水面沙洲要格外小心,需仔细判断水下地形,找到安全路径。
松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巴桑次仁今年44岁,年少时曾是索朗扎西的船客。“我十几岁在扎囊县中学读书时,每两周坐船回家一次。冬天江风特别大,渡船摇晃剧烈,让我很害怕。这时,索朗扎西会打开收音机,放些欢快的藏歌。”
摆渡生活清苦,但能为两岸人们搭起一条江上通道让索朗扎西感到快慰。“乘客夸我驾船技术好,说我的船像燕子一样,能轻快地掠过沙洲。”
这是雅鲁藏布江扎囊段岸边的桑耶渡口和废弃的木船(2月23日摄)。记者刘洲鹏 摄
索朗扎西的木船,出自扎囊县孟卡荣村木匠嘎玛拉珠之手。嘎玛拉珠和徒弟每每在渡口造船修船时,村民会送来青稞酒和酥油茶表达谢意。
“当时的渡口热闹、忙碌。岸边乘船的人熙熙攘攘,闻到的是甜茶馆的香气,听到的是杂货铺的叫卖声。”嘎玛拉珠回忆道。
江上行舟成旧梦。2001年,全长近40公里的桑耶公路建成通车,连接泽当和扎囊两地。从此,水路不再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
“那是一条砂石路,凹凸不平、乘车颠簸,但总比坐船过江再换汽车方便。所以公路一通,坐船的人少了,摆渡人也陆续转行。”索朗扎西说。
2015年,全长4.7公里的扎囊特大桥建成通车,长虹卧波,把扎囊县与贡泽(贡嘎至泽当)高速公路紧密连在一起。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渡江行程,缩短到了几分钟。2023年,扎囊特大桥往来行车约9.6万辆次。
“西藏交通变化太快了,坐摆渡船的日子好像还在昨天。”78岁的松卡社区居民扎西平措说,“骑摩托车到江对岸只需5分钟;以前,我每隔三天就要乘船到对岸用土豆和编织品兑换日用品,如果错过渡船,只能在亲戚家借宿。”
一桥连起两岸繁华,江上摆渡已成历史。扎囊特大桥下,雅鲁藏布江静静流淌。(记者白明山、格桑边觉、刘洲鹏)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