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未来之翼――为什么北京能孕育出114家“独角兽”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数据……新兴技术离普通人的生活从未如此之近,人们也从未如此关注科技发展。
最近几年,全球科技竞争风高浪急。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这是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直面的问题。
衡量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独角兽”的集聚程度无疑是一个关键指标。截至2023年底,北京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已达114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多年蝉联,实乃厚积而薄发。
“欢迎大家来到五道口大模型Valley(大模型之谷)。”不久前,在中关村举行的一场大模型发布会上,面壁智能CEO李大海说。
记得那是1995年秋,北京中关村立起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国互联网产业自此肇始。三十多年后,全球新技术浪潮翻涌,人工智能又被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
近三十年过去,北京仍然浪尖弄潮。
智谱华章董事长刘德兵说起,2019年公司刚成立时,一没钱,二没资源,大模型彼时在国内也还乏人问津。然而,他们却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五道口获得了三个月免租金办公场地,迈出发展第一步。
如今,智谱华章已成长为国内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五道口“大模型之谷”则孕育出中国大模型创业第一梯队的半壁江山。统计显示,目前获准向公众开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北京占到全国近一半。
与智谱华章类似,独角兽企业普遍遭遇过“成长的烦恼”,成果转化、市场拓展往往伴随着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较重的资金投入,需要耐心呵护、扶持。“从办公场地、算力、资金,到人才落地、产业链协同,我们在北京获得了全方位支持。”刘德兵说。
为了让独角兽奔腾,北京厚植发展沃土,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聚集。
“我们做的是最前沿的领域,需要最顶尖的人才,除了北京,没有考虑过其他选择。”回国创业打造自动驾驶之“眼”的睿镞科技首席执行官陈如新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因为这里人才济济――《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3)》测算了全球102个城市与人才的链接程度,北京综合排名第六,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2023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共411人次,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
因为这里政策给力――一系列“组合拳”鼓励独角兽企业申报前沿或颠覆性技术项目并给予研发费用支持、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监管推动对独角兽企业的“包容审慎”监管……
从“0到1”,再从“1到100”,北京的创新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
――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
――2023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6552项,成交额853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7.4%。
――2023年前11个月,中关村示范区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的增速达33.1%,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四分之一。
成绩值得肯定,挑战也不回避。
上海、深圳你追我赶,苏州、合肥异军突起,一二线城市竞相发力科技创新。有人不禁发问,北京的创新优势能长期保持吗?
未雨绸缪,北京依托基础研究的高强度投入,在前沿领域超前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未来网络……一批未来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具备先发优势。
锐意改革,北京以立法保障,打造世界创新高地。今年年初,《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表决通过,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制定了30余项基础制度,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松绑赋能。
“北京的科创政策体现出难能可贵的长期主义,这也是北京有望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优势。”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如此评价。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抓住了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勇立潮头,北京重任在肩,不断提升的原始创新实力和独角兽们汇聚的产业拓展潜力,正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撑开未来之翼。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